栏目: 美术教育知识   作者:佚名   热度:

  2011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正式提出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2013年又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编写小学毛笔书法教材。书法教材进入小学课堂,预示着书法从语文学科中的识字写字教学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从写字教学到书法教育,既是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的产物,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一次飞跃,更是在现代语境下对书法艺术重新认识的结果。
  长期以来,我们的先民就对书法教育非常重视。至少早在东汉时,“鸿都门学”就专门开设了书法教育,更不要说唐代以来常用的以“上大人孔乙己”开篇的儿童启蒙描红本,以及书法临习用的《千字文》和各种经典碑帖;在相当一段时间的科举考试里,考生书法写得好也会受到青睐。只是到了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白话文的兴起,中小学课堂上,识字写字逐渐替代了书法教育。1950年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明确写“大字、中字、小字”,于是一直以来,写字归属于语文课程中,属于“听、写、读、说”四大内容之一。将书法作为写字归入语文的课程中,虽然对学生写规范、美观、正确的汉字非常有帮助,但忽视了通过书法教育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因此,这次国家对书法教育的提出与实施,显然体现了对人文精神的重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子里。如何通过书法教育,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法则、哲学观念等无痕迹地渗透在教材上。写字是笔在纸上或其他媒介上作字,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前者体现工具性,后者既体现了工具性,更侧重体现人文性。因此,体现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显然不是写字教学中那种简单的知识与技能教育,而是以书法学科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学生特定现实需要的综合性能力。
  由于从写字教学到书法教育的变化,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就不能够因袭过去写字的观念,而是适当吸取过去的编辑经验,以新思维、新观念和新方法来编写中小学的书法教材。从湖南美术出版社新编的义务教育《书法练习指导》教材来看,我们做了多方面努力。
  首先,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3至6年级的学生(8至12岁)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但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所以在内容的编排上我们充分适应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设置了隐性和显性两条主线。同时,在教与学的设计上突出强调情意性氛围,通过具体事物来图释抽象的语言推理。
  整套教材有两条主线:一是显性主线,它由书法技能构成;二是呈隐性主线,由书法文化构成。书法技能由浅入深呈螺旋方式向上发展,由感性体验过渡到理性思维。在书法技能的课程设置上,由简单的横竖等笔画练习再到偏旁与间架结构练习。在书法文化上,考虑到互联网时代资讯的发达,更多地将古代书论和先人的哲学观与书法相关联的文化通过实物图片呈现出来,将书论中深奥的点画、笔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从而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其次,提炼中小学书法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是从书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与鉴赏、文化理解与传承4个方面来勾勒与梳理,通过几年的书法教育,学生可以运用从书法学习中形成的综合能力来解决一些复杂的现实问题。
  教材以《颜勤礼碑》书体为本,将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讲透,同时提供转换学习其他书体的路径,这样课文中提供的其他三种书体范字便变得鲜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练习。
  再次,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图像学、符号学、形式主义、风格学等新方法的运用。教材充分发挥图像在少年儿童知识建构中的作用,以图形与图像将抽象的笔画知识、结构规律和书写技法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愉悦性。将一些深奥冰冷的知识深入浅出,贴近学生,也可使教材生动,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书法学习变得有温度。
  作为一套尝试用新思维、新方法、新观念来编撰的中小学书法教材,期间当然还会有诸多的不足,譬如写字教学的痕迹较重,譬如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贴近等。相信通过实验区学生的使用和意见反馈,它将会不断地完善,有助于广大中小学生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承接下去。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书法“雄浑”审美形成中的民族心理作用

    下一篇:浅析小学美术学科中知识与技能问题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