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任何一部严肃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都会遭遇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面对开启了“上苍视角”的当代观众,应当如何摒除历史目的论的先入为主、让观众能够重新进入和理解那段历史?以李大钊为主要人物的影片《革命者》通过影像叙事将我们带入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通过风格化的叙事和高浓度的情感,成功地创作出有血有肉的革命先烈形象,也让我们体会到历史宏观进程之下感人至深的微观细节和坚韧不屈的个体生命。
以艺术想象的方式贴近并呈现历史人物的真实状态
如何把握历史真实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真实改编类的传记片的创作难点。而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来说,这一难点带来的各方面的挑战更高,影片既需要符合观众对于历史人物的基本认知,同时还要结合影视艺术规律进行表现形式的创新和历史情节的改写。前些年,若干传记片和主旋律影片中对于真实人物的改写都引发过争议,甚至引起了改编原型和烈士后代的抗议。对于《革命者》这部电影来说,在建党百年的特殊历史方位下书写李大钊这位党的重要创建者的人生故事,其所面临的创作压力,可想而知。
创作者采用的方法,是用艺术想象的方式贴近并呈现人物的真实状态。
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就通过相似性剪辑,将李大钊在狱中的场景过渡到他对于开滦煤矿工人运动的回忆中去,为这个人物的塑造奠定了历史方位和内在动力。影片演绎了李大钊发表于1919年3月9日出版的第十二期《每周评论》上的《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将他在矿区两天一夜调研后写就的文字“在唐山的地方,骡马的生活费,一日还要五角。万一劳动过度,死了一匹骡马,平均价值在百元上下……一个工人的工银,一日仅有两角,尚不用饮食。若是死了,资主所出的抚恤费,不过三四十元。这样看来,工人的生活尚不如骡马的生活,工人的生命,尚不如骡马的生命”,改写为他面对年轻人的愤怒的讲演,通过影像化的处理更具冲击力地表现出李大钊对于矿难受难工人家属的痛切的同情。
在丰富史料的支持下,这部影片在叙事和风格上的最大尝试,是在李大钊被执行绞刑前的38小时的线性时间中,插入了对于理解这个人物至关重要的倒叙情节和人物关系。这种风格化的选择体现出影片的监制管虎和导演徐展雄的创作魄力,赋予了主旋律历史故事以新的影像气质,让李大钊的生平在电影中具有了揭秘性和紧凑感。影片在内容上也极力还原李大钊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状态,这和叙事上的风格化努力,一并让这位在中国革命史上耳熟能详的人物有了陌生化的呈现。也因此,《革命者》中的李大钊既有真实感,也颇具传奇色彩,在满足戏剧性功能的同时映衬出他的坚定信仰和家国情怀。
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风云际会中的历史情境
除了对于人物真实感的塑造之外,历史题材影片还需要塑造出独特的历史情境,为人物行动提供合理舞台,并以历史情境表征影片主题。《革命者》对于历史情境的展现,是通过人物关系的方式来呈现的:各路大小人物如走马灯一般出现在李大钊的生命中的不同时刻,而这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正是现代中国历史风起云涌的最佳投射。
在这些人物关系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张学良和蒋介石两个段落。1910年代,少帅张学良背着父亲到上海租界的十里洋场快活,意外目睹了洋人行凶、枪杀报童。年少血性的他在现场试图出手但被副官紧紧抱住,第二天,他在车内擦拭手枪,准备用自己的方式讨回公道。也正是在即将出手的这个时刻,张学良目睹了李大钊带领的工人和劳动者团体抗议示威,成功地让租界交出了杀人犯。离开前,李大钊向周围参加游行的群众抱拳施礼,张学良大受震动,远远还礼。这个戏剧性演绎的故事段落回避了历史学家们对于张学良在李大钊案中具体角色的争议,既展现出李大钊身上“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急人之难的性格,也展现了帝国主义对当时中国的压迫给所有国人带来的强烈震动。
李大钊与蒋介石的人物关系的呈现,则是对于李大钊1922年第一次赴上海面见孙中山,以及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史实进行的二次创作。这个故事段落从平静的京剧堂会中开始。刚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正在观赏京剧表演,接受沪上士绅的恭贺,张作霖商讨如何处置李大钊的电报在此刻被侍从送到面前,蒋介石回忆起他和李大钊之间的赌约。影片闪回到1922年李大钊第一次拜见孙中山的场景,蒋介石受命随车迎接李大钊去孙的住处。进门前,蒋介石突然提出,孙中山先生不会接受共产党的建议,提议和李大钊就这个话题赌一把。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李大钊代表中国共产党发表重要演讲,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但仅仅三年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将中国革命再次带入黑暗。电影将堂会的京戏和上海各地的屠杀平行剪辑,歌舞升平和腥风血雨之间的对比也充分塑造了蒋介石的内心世界。最终,堂会结束后,他在电报上写下八个大字:“不杀此人,后患无穷。”这个段落不仅进一步决定了李大钊的最终命运,这一时期更大范围内的历史进程和若干关键角色,也都得到了切片式的呈现;影片也因此跳出了人物故事的单一脉络,将观众投入到跌宕起伏的大历史之中。
以饱满情感链条为观众提供深入感知人物的契机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下一篇:《大决战》讲透了“人民的选择”
相关推荐
- 瑞士向中国返还5件流失文物艺术品
- 课后托管班招生火爆 孩子喜欢的托管生活什么样?
- 安徽视障男孩圆梦大学 选择入读特教专业
- 对抗中年焦虑 41岁女性考北电开启人生新尝试
- 脑机接口,帮人开口
- 各国都是几月份开学:留学新人须知——各国开学时间全汇总
- 教育部: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 做足“功课”迎接新学期,各地多措并举保障秋季开学正常有序
- 河北武强:300余名孩子手绘百米年画长卷
- 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馆
- 已参加15次高考的唐尚珺决定复读 曾称新高考“挺有挑战”
- 英媒:文物被盗暴露大英博物馆荒谬做派 拒还文物理由十分侮辱人
- 经典诗词何以青春焕发
- “诗意长安” 的正大气象
- 到数字文学博物馆体味古都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