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文化新闻动态   作者:佚名   热度:

  原标题:【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嘉峪关长城:守护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

  新华社记者

  祁连山下,河西走廊,巍巍雄关,浩气荡荡。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察看关城并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他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它和附近的长城墙体、壕堑、关堡、烽火台等共同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近年来,甘肃深入挖掘长城文化价值,加强对长城文化内涵的阐释,在保护基础上传承与创新,以时代精神赓续中华文脉。

  登关城,感悟长城精神生生不息

  嘉峪关关城是我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被列入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嘉峪关境内留存有长城墙体43.62千米,壕堑12.94千米,关堡8座,烽火台和敌台49座。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嘉峪关关城考察时,拾阶登上城楼,仔细察看关城布局。

  只见城内有城、城外有墙、墙外有壕、层层设防、布局严密,不愧为“天下第一雄关”。举目远眺,祁连山巅白雪皑皑,河西走廊绿意盎然。

  总书记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今天,人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仰观城楼,只见飞檐斗拱,“天下第一雄关”的巨大牌匾高悬城门之上,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拾阶而上,放眼望去,长城在茫茫群山间蜿蜒前行。硝烟已散,嘶鸣不再。轻抚一砖一瓦,感受数百年前的雄浑气势延续至今。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何双全说:“嘉峪关关城与它身后的万里长城,不仅是一项军事工程,更承载了数百年的历史记忆,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们一同凝结成中国人民不断创造新的伟大奇迹的动力源泉。”

  关城脚下,坐落着我国第一座以长城历史文化为陈列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烽火台造型的博物馆主体建筑古朴而厚重,与古老雄关相互映衬。博物馆内序厅墙壁正中,一幅220余平方米的大型油画《长城万里图》,把我国东、中、西部的长城主要景观浓缩其中,气势恢宏;以“中华之魂”为主题,2200多件(套)珍贵馆藏随着历史脉络次第铺陈:镇馆之宝“长城工牌”佐证了长城分工段逐级承包的修筑模式;出土于玉门汉长城烽燧的木觚,通体汉隶212字,向人们诉说着历史沧桑……

  “长城历史的跌宕沉浮在这里汇集,我从中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雄浑壮阔,不由自主地感到自豪。”来自兰州的初中教师崔雅文在参观关城和长城博物馆后感慨道。

  护文脉,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嘉峪关关城以北,黑山山脉绵延起伏。从高空俯瞰,一条黄色“巨龙”沿着山巅一路俯冲而下,与关城相互连接。这便是被人称为倒挂悬臂的“悬臂长城”,是嘉峪关长城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百年,其高大墙体、城垛仍巍然屹立在山巅。

  长城岿然屹立,背后是文物遗产保护工作的创新发展,是一代又一代长城人的接力守护。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长城饱经风雨侵蚀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及人为损害,墙体根部酥碱、墙面掏蚀凹进、表层夯土风化、裂隙等病害多发。

  当前,“PS材料”(一种高模数的硅酸钾溶液)墙体保护维修等多项技术的创新使用,使得长城文物筋骨健硕,容颜一新。

  为了将不可再生的长城文物资源转化为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数据资源,甘肃多地文物部门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遥感测绘等技术,对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和三维重建,掌握长城局部遗产的变化趋势。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敦煌进入旅游高峰期 莫高窟日接待量达承载上限

下一篇:天水暑期研学季启幕:10条精品线路引客沉浸式“游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