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教育观察   作者:佚名   热度:

  加拿大原著民的森林教育理念也开始慢慢得到当地中小学、大学、非正式教育机构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发展和应用,并且得到了学生和教育者的广泛认可,这种森林教育的形式,让学生从哲学、生理、知识和情感价值观层面逐渐意识到,自然环境与每个人存在着实实在在的联系。而这种体验式学习,远远比书本上描述环境变化的冰冷的数字和说辞来得鲜活。

  在我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超大城市等理念的浮现,处于城市中的孩子已经很难看到森林,生活环境非常单一、缺乏生气。所以,当书本上呈现出类似于“我国森林覆盖面积急剧减少”、“河流污染非常严重”等字眼时,除了背诵和考试,笔者以为,这些词汇已经很难在他们的心里激起涟漪。由于缺乏体验,他们很可能会想,这个跟“我”到底有什么关系?

  最后,笔者想呈现一种社会现象,让大家去体悟森林(或者其他自然环境)教育的价值和应有的途径,以及在其中穿插跨学科的文化和体现人文情怀的必要性。

  当前正值春季,春花烂漫,我国也开始渐渐流行季节性的植被观赏。比如,全国各地相继种植了大片的油菜花田、樱花园、格桑花海、竹林、郁金香等等。在微信的朋友圈里也充斥着各种以“花”为背景的人像,有的人甚至践踏植被,走进花田,仅仅为了一个所谓的pose。没有人去关心这个被踩在脚下的植物疼不疼、它是否还能呼吸等问题。在国外读书期间,曾经有一个美国教授问我,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这么喜欢在各个景点拍照片?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由于长期被囚居在城市里,进入自然之中,我们疯狂拍照,我们似乎不会安静地欣赏,也不会与自然对话。这种行为,究竟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爱,还是体现了一种征服、占有和欲望?

  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也许正是森林教育(或者其他自然环境教育)的价值所在。


(作者季娇系中南大学讲师,赵敏燕系西南林业大学环境解说与教育国际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4月5日《中国绿色时报》)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中国学人:艺术世界和学术人格相互辉映

下一篇:金立通讯集团董事长和他同学:10年后,一个身家15亿,一个月薪50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