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书画网  作者:王瑜

 

沈老在展示他的作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杜牧的诗句,从小听到大,以至于大部分人都认为,清明本是个忧伤的节日。但是不然,72岁的回族老人沈明拿出收藏多年的极限片,明信片,电话卡,烟标,火花等,共计1000多幅展品,来向大家证明,其实清明也是个佳节。想知道清明节为什么又叫寒食节吗?想知道清明节为什么要插柳吗?想八卦下古代男女怎样在清明节相识相恋吗?想听听清明节的传说吗?一起来兴隆街道看看沈老的展览吧。

  清明节“兼并”了寒食节

  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五个节气,后来兼并了寒食的习俗,缘何?沈老拿着一张长不到5厘米,宽不到4厘米的火花说,“喏,你看看这火花上的诗句”。只见这小小一枚火花上写着四行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声。”意思是说,清明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不煮食物。在清明节前一天,每户人家都会提前熟饭、烧菜,然后第二天一早就把它们送到已故祖先或亲友的坟头。想到祖先们只能吃冷食,自己也不忍开火吃热食,只吃些糕点充饥。

  如今,吃寒食的习惯已经被大家淡忘,但不少市民至今还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插柳。每次清明,家长带着小孩去户外的墓地上坟,祭祖完毕,在回来路上,家长会在墓地附近折一根柳条,把它盘查圈状,戴在孩子头上;或者在早些年,大伙还会折根柳条插在自行车里,在那些年里,每到清明,自行车上插柳条也曾是非常靓丽的一道风景。沈老说,“柳”与“留”谐音,插柳就是为了留住自己对故人的情谊。不过还有种说法,就是辟邪。清明是中国的三大鬼节之一,为了防止鬼的侵扰迫害,再加上正值柳枝发芽的时节,于是人们纷纷戴柳条以辟邪了。

  清明放风筝也能求姻缘

  除此之外,在清明节,古人还喜欢做些户外活动,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在沈老收集的一系列明信片上,记者触摸到了形状各异的风筝。听沈老说,古代的青年男女祭完祖后,喜欢在户外踏踏青,放放风筝,通过这种户外活动意图结识自己的意中人。未婚女子则在自己的右手中指上系一根红线,以表示自己希望得到爱情。一些才子则会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求爱诗,等风筝随风飞扬时,剪断风筝的线,让它落到哪家是哪家。如果有缘,捡到风筝的那位姑娘恰好为情诗所感动,这姻缘就成了。

  沈老开了个展览室

  沈老把自己的这次展览分成了三个大主题,“祭拜先烈,振兴中华”,“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和“祭拜黄帝陵”。“祭拜黄帝陵”板块上贴着一张张明信片,上面图案十分清晰,蒋孝严祭拜黄帝陵,马英九祭拜黄帝陵,连战携夫人祭拜黄帝陵,宋楚瑜祭拜黄帝陵……“其实清明就是寄托我们对祖先的怀念,全球华人都是这样。”沈老说。

  目前,沈老的展览已经“挪”到了兴隆街道的收藏品展览室,那些已经被沈老囊括几十年的宝贝如今重见春光,有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有的是“文革”前的,喜欢收藏或对节日文化感兴趣的市民不妨去看看。(实习生 王瑜)


·上一篇文章:唐代闹洞房以整人为乐 新郎关进柜子被闷死
·下一篇文章:若者宿――日本式集体主义的性民俗基础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gushigu.cn/news/msgushi/124675458JA9C2KB3G725IF68K133.htm


【相关内容】

清明雨

佚名

清明戴

佚名

清明要吃笋菜汤

佚名

清明时节筑高坟

佚名

古人选老婆标准:床上功夫了得没用 能生儿才行

佚名

古人画春宫的意义何在?很黄很暴力

潘衍江

另类:古人为何忌惮与“黄花闺女”入洞房

佚名

元朝时期蒙古人对汉人初夜权的征服

佚名

清明节的传说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