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间故事网 作者:佚名
从朱元璋在抹山二郎庙降生,到父母带着他离开明光,这里留下了许多神奇的故事。人们茶余饭后,街头巷尾相传着。夏天的树下,孩子们听老人说古道今;冬天的油灯下,闺女们围着老太太听古今传奇。朱元璋的故事越奇越传,越传越奇。
这里叙述的是"尿布滩"与"牛头拐"的传说。
抹山脚下有一条清澈透底、终年潺潺流淌的山溪,人称是"香笔涧"。涧边有一块不大的滩头,比周围高出不少,滩上生长许多酸枣树。相传,朱元璋出世后,其母陈氏每日到这里洗涮尿布,洗后顺手晾在酸枣树上晒干。这酸枣树的枝上长满了许多尖尖枣刺,收尿布时常常不是划破了尿布,就是刺破了手,为此陈氏很生气。这日傍晚,陈氏在收尿布时一不小心手指又被刺出了血,她一边将出血的手指放在嘴里吮吸着,一边叹着气说:"枣刺呀,枣刺,你怎么也欺负人呢?整天不是撕破了我的尿布,就是扎破我的手,你要是尖刺朝下长就好了。"说来也真神奇,经她这么一说,第二天陈氏再来晒尿布时,这里的酸枣树全部弯下来一齐朝下长了,从此陈氏再也不愁枣刺撕破尿布刺破手了。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人们传说草木有灵性,为顺应真龙天子,这儿的枣刺尖便向下长。不管是传说也好、神话也好,这儿的枣刺往下长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尿布滩"的名字也就从那传开了。后期一些地方官吏为讨好皇家,认为"尿布滩"名字不雅,几经改名。明万历三十年,盱眙知县在抹山脚下立了一面"跃龙岗"的石碑,明万历四十一年又有人立"圣祖灵迹"碑一面,还有叫"孕龙基"、"龙泉寺"的,但由于那酸枣刺的特有长像,"尿布滩"这个名字在民间叫得更响,传得更广。
再讲"牛头拐"的传说。相传,朱元璋11岁时,因家贫寄居在离家30多里外的舅舅家放牛。这里有一座不太大的山,山虽不高,但牧场广阔,周边村庄的牧童常在此相聚玩耍。朱元璋因个大、力大,聪明勇敢,逐渐成了孩子头。
一天,孩子们又聚在了一块,大家琢磨着玩个什么游戏。朱元璋提议操戈练兵,大伙都很赞成。于是,牧童们用放牛棍和树枝当刀枪,在山上操练起来。一连玩了几天,朱元璋觉得乱糟糟的,便又提议立皇封臣,那样操练起来更好玩也不会显得乱糟糟的。孩子们又一致赞同。他们选了一块平地,搬来石头垒起一个高台,孩子们轮流坐上台子称皇做帝,奇怪的是别的孩子坐上台子朱元璋跪地叩拜,石台上的孩子不是从石上跌下来,就是台子塌了,可轮到朱元璋坐上石台其他孩子们跪拜叩头,他却安然不动,孩子们高呼"吾皇万岁",朱元璋得意地粗着嗓子答"众卿家请起"。就这样,朱元璋成了这批孩子的"皇上",有模有样地给他们一一封臣。
一连几天,牧童们早早地把牛赶上山,然后集中到石台前三叩九拜后开始了练兵。一日,一个被封为"兵马大将军"的孩子在操练后向朱元璋叩头禀报操练情况,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一扬手:"大家辛苦了,今天要犒劳三军。""兵马大将军"笑着说:"皇上,您拿什么犒劳三军呀?"君口无戏言呀!正儿子愁呢,忽然,身边有条小花牛"哞哞"叫了两声。朱元璋一拍大腿说:"有了!"他亮起嗓门喊道:"兵马大将军,把那头小牛牵过来,我要杀牛,煮牛肉犒劳三军。"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瞅瞅你,无人敢去牵牛。朱元璋看无人敢动,"噌"地站起身从石台上跳下,顺手摘了一片茅草叶走到小花牛前。朱元璋的手一抬一落,小花牛倒下了,孩子们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朱元璋指挥孩子们支灶、偷锅、拾柴、剥牛。
干柴烈火,没一会儿,一锅香喷喷的牛肉煮熟了。朱元璋一面吃,一面问:"诸位爱卿,牛肉好吃吗?"穷人家的孩子饭都吃不饱哪能吃到肉?便一面吃着,一面回答:"好吃、好香,吾皇万岁、万万岁!"
三下五除二牛肉吃光了,这时胆小的孩子担心起来。朱元璋抹抹嘴说:"大家别担心,你们回去后就说牛钻进石缝里去了,别的什么也别说。"然后,指挥孩子们埋了牛骨头和牛皮,把牛尾巴塞进了一条石缝。
傍晚回家后,朱元璋不等舅舅问就主动说小花牛钻石缝里去了,舅舅哪会相信,连忙带上几个人点着火把上山找牛。朱元璋指着塞牛尾巴处说:"不相信,你看,牛尾巴还在外边呢。"朱元璋的舅舅仔细看,果真是自家的小花牛牛尾巴。他忙伸手去拽,太怪了,还发出"哞哞"的叫声,你拽得紧,它叫得凶,不一会连尾巴也钻进了石缝。朱元璋的舅舅没办法,只好悻悻而去。
以后,人们在传说这段故事时都把朱元璋和小伙伴们当年放牛的地方叫"牛头拐"。说来也真怪,那牛头拐上长的茅草叶每到夏秋背面都有一片片红色,人们说那是当年朱元璋杀牛时染上的牛血。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gushigu.cn/news/kinggushi/073121818550B79015EG5H5IGDDBHE0.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毛瑟98K |
佚名 |
杜文青 |
刘磊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