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张雄文

然担任总参谋长要职,却不能尽兴尽言的思想和看法,一鼓作气做了完整的表述。

  林彪听后很是赞赏。休息期间,他又主动找到粟裕,寒暄之后,郑重地说,军事科学院研究要自己出题目,多提问题研究,“军科应成为总参谋部的参谋部”①。

  粟裕被批判的“罪名”,有一条是“争夺军队权限”。

  起因是粟裕任总参谋长后,为应付突然事变,提出抽出六个军作为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配置在便于机动的地区,平时由各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各军区战斗序列,战时由统帅部统一机动。

  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不但说没有必要,还认为粟裕别有用心,“有争夺这几个军的阴谋”②。

  1962年6月,粟裕又将自己这个思路重新提出来,请叶剑英转给林彪与中央军委。

  林彪从战备需要出发,很赞许粟裕的观点,因此很快就建立了这种部队。

  粟裕到军事科学院以后,担任的实际是可有可无的闲职,没多少事可做,身心很有些压抑。极少舞文弄墨的他,闲极无聊,也开始“附庸风雅”起来。他在1964年写了一首诗:

  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

  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

  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

  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

  诗风沉闷抑郁,有当年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影子,透着一个统帅多年置于无用武之地的悲凉。

  一年后的10月,林彪在上海见到粟裕。两人又清茶一杯,畅谈了许久。

  林彪叮嘱他多到部队去跑跑,发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向他反映,面谈、打电话、写信都可以。

  他还反复征询粟裕对部队以及国防建设的意见。

  1958年以来,粟裕被限制接触部队已有八年,这时又得到了可以代表军委的林彪给予能下部队的明确指令,自然异常振奋。

  他也知无不言,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向林彪谈了四个方面的意见,特别认为部队高级干部英勇善战重要,但更要有战略眼光。

  林彪听得很入神,不住点头,说他的话很有见地。

  谈话结束后,粟裕郁闷的心情为之一扫,将自己后两句诗改为:“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表达了随时准备再上疆场的豪迈之情。

  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不久“文革”爆发,林彪走上了新的高位,成为了一人之下,亿万人之上的“政治林彪”,却又很快流星一般扫过天际,堕入谷底,横尸异域。

  这位难得的军事天才,又一次以他“天马行空”的方式,与粟裕这位“谈得来”的同好告别了。

|<< << < 1 2 3 4 5 6 > >> >>|


·上一篇文章:洞房花烛夜逃出家门投奔红军的中共猛将
·下一篇文章:蒋介石日记载与陈洁如亲热细节:英雄气短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gushigu.cn/news/jsgushi/1167133755E782HBGB37709B511E07.htm


【相关内容】

反击战后林彪为何豪言印军不敢再挑衅

佚名

豫东战役:粟裕如何终结蒋介石的中原梦

佚名

周恩来为何偏爱大将陈赓

佚名

史海回眸:毛泽东“摆平”陈毅粟裕之争

佚名

毛泽东一生的十大尴尬事:大将发难元帅夜逃

佚名

十大将相

佚名

林彪装病躲开朝鲜战争

闻翟

百战百胜——粟裕

佚名

天才战将——林彪

佚名

天才战将——林彪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