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王耀武是黄埔三期的学生,他开始的历程和其他黄埔生差不多,稳步上升,但是也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
王耀武很善于人际关系,又能打仗,因此仕途非常顺利。到1930年9月,他已经作了团长。此时他历任上级,包括何应钦刘峙对他都很有好感。1932年,王耀武所在的32旅奉命参加第四次围剿,结果被红军围在宜黄。当时新任旅长柏天民准备撤退,蒋介石也批准了,王耀武却劝说旅长不要撤退。因为红军善于打援,善于野战,与其弃城野战,不如死守。最后32旅守了宜黄24天,土红军多次攻城,连续激战,到底没能拿下宜黄-说起来,红军八路,都是这样,什么都能做,就是没法攻城。一直要到解放军,蒋运输大队长大力接济之后,解放军才有了足够的攻城能力。
这一战后,旅长柏天民腿部负重伤,住院期间向前来探望的蒋介石大力推荐王耀武接任旅长。为此蒋介石专门召见了王耀武,询问他为何死守而不撤退。王耀武的“精神原子弹”体系的回答,让蒋介石大为满意。这个回答是“当时已经身陷重重包围,突围已不可能。与其突围失败而死,不如坚守与城共亡,何况宜黄是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即便付出l万人的牺牲也未必能够重新夺取。为整个战局着想,我们便下了与城共存亡,宁死也不放弃的决心。”满意的蒋介石任命王耀武作了补充一旅的旅长,少将军衔。并专门告诉他,不让他做32旅的旅长,是考虑到这个旅有很多黄埔一二期的人,怕他这个三期带不好。至此,王耀武成为一个独立军事单位的军事长官,并且在蒋介石那里也算上了名单。
1933年10月,王耀武的补充一旅划归俞济时(蒋介石的外甥)指挥,参与对红军的作战。就是从这时起,王耀武和自己的亲密上级俞济时碰上了头。以后王耀武就跟着俞济时这条线往上爬。值得一提的是,俞济时在蒋介石内部并不是一个什么系统,因此王耀武安身立命的本钱,不是派系,而是战斗力。
1934年,王耀武开始展露锋芒,刀锋所指,还不是日本人,而是红军的方志敏、寻淮洲部。当时方志敏和寻淮洲会师后,国民党立即开始围追堵截。12月23日夜,红军在谭家桥公路两侧设伏,他们伏击的对象就是王耀武。王耀武的补充第一旅前卫团十分谨慎,上午10点左右搜索到寻淮洲阵地前,寻淮洲当即发起攻击(这是红军战后总结指出的失利原因,即寻淮洲部过早出击)。在当时的大部分情况下,红军一旦冲锋,国民党军的常规动作就是溃退。但是王耀武部不是如此,他的人马迅速缩回,而没有溃散。同时开始了迂回,占据了630高地,红军两个师协同不力,而国民党军在王耀武指挥下从两师结合部突破,将红军各部击溃。最后两军恶战630高地,红军仰攻630阵地,非常不利,战斗最后以红军主动撤退而结束。
此战寻淮洲身先士卒冲锋,令王耀武感叹不已,连称“虎将”。但是这不一定是个好事:寻淮洲战斗负重伤,转移中牺牲。此外,红军和国民党都损失了300人,红军8名师以上干部负伤,87团团长黄英特阵亡。
看红军早期历史,寻淮洲战死一事总会提及一笔。这是一个得到***赞许的,从战场上杀出来的师长。假以时日,封将不成问题。但是在谭家桥,红军两个师,方志敏寻淮洲两员大将,面对王耀武的一个旅,一战而败,寻淮洲战死。
谭家桥之战,用方志敏的话说就是决定抗日先遣队能否在皖南站住脚的决定性一战。此战失利,还折损了一个师长,方志敏部的境遇更加恶化。方志敏部遭到国民党重重尾追,日益艰难。1935年1月,方志敏部开始退回赣东北,又在怀玉山地区被围,最后全军尽墨。1月29日,由于叛徒出卖方志敏被捕,8月6日于南京就义。
整个方志敏部,能逃出生天的,只有粟裕带的少数残部。这算是王耀武和粟裕第一次交手,王耀武大胜,不久升任五十一师师长。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内忧,各方有各方的看法,共产党觉得国民党是内忧,国民党也觉得共产党是内忧。各个军阀派系互相之间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不过外患问题,大家倒是比较一致:日本人。日本人也很快用行动迫使中国人团结起来对付它。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国民政府开始反击,抗日战争就此爆发。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从民国开始,有四次重大洗牌。第一次洗牌是北伐,在北伐军的打击下,北洋军体系基本出局;第二次是中原大战,蒋系开始奠定自己的独大的地位;第三次洗牌就是抗日战争,全国所有的军队,都必须经受日本军队的检验。这次存活下来的,只剩下国共两系;最后一次洗牌,就是解放战争,国共两系最终决定,谁主神州沉浮。
·上一篇文章:未上史册的抗战:中国曾歼灭日军一个旅团
·下一篇文章:国庆节的由来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gushigu.cn/news/jsgushi/079111332310ACF148G1GF00IJ52CKD.htm
【相关内容】
不敢枉言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杨雪燕 杨闻宇 |
佚名 |
佚名 |